民國39年左右梁乃文接手輾米廠,並恢復父親創立的「義昌」商型名號,取名為義昌輾米廠也開立發票,當時23歲年紀乃非常年輕的經營者,主要是代課加工的方式以每100斤3元的工資賺代工費,由於梁乃文及妻子大方不計較的個性,來此輾米廠的客人絡繹不絕,梁家所經營的輾米廠生意是後壁鄉頗具規模的工廠。
除了輾米外也在輾米廠旁的空間做米粉、豆簽等產品(原經營者就有產品),當時也原聘或增聘了10多位員工幫忙,有菁寮當地的師傅也有白沙屯、新營等鄰近區域的碾米、製麵師傅,生意達高峰十日以繼夜的工作,做米粉步驟繁瑣必須清晨2-3典籍開始工作,製作後拿到碾米場附近的空地晒乾,通常做米粉的師父都忙到近上午10點才得休息,由於碾米場生意很好,無再多人力投入米粉豆簽的製作,因此停止生產。
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
碾米過程 :下列程序與步驟皆由人工控制。
第1階段:稻殼→糙米
先將乾的稻殼放入卸料口,經過斗式昇降機,到達1至2樓的6道選別篩網:
- 第1~2道上下選別篩(由上到下) ──篩選粗得稻梗與小石頭等較大型廢品。在然後經過壟穀機,進行搓柔式脫殼後,進入下一道網。
- 第3~4道選別篩網──分開稻殼與稻米,稻殼由後方鼓風機吹至稻殼間。
- 第5~6道網──將脫殼不完全的稻殼,再回壟穀機脫殼。
- → 產出糙米。
將糙米放入第2卸料口,經斗式昇降機,將糙米帶入精米筒,這些米經過精米機,利用離心力,將糙米上面的薄膜與胚芽去除。
如此程序反覆約2次→產出胚芽米。
程序反覆約5~6次→產出精米(白米)。
若想要米更白,就再反覆進行此步驟,稻米顏色將由黃變白。精米機下方有一空間,是存放米糠處,旁邊的古風機,則用來吹走夾雜在糙米內的屑屑。
從「稻殼」到「白米」,一般約需15~20分鐘,一碾的程度,時間不定。通常,碾完米後,「米糠」與「稻殼」歸屬碾米廠所有,米廠可拿來做銷售,米糠比稻殼價錢好,稻殼則是半買半送出去,幾乎沒有利潤。
稻米碾完後,一稻殼品質良莠(米粒飽和度或易碎否),失重率30~40%。
資料來源:「菁采重現」一書,第四章 逛‧老店家,第95頁
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★☆
感想:
輾米廠成立至今60餘年,廠內檜木輾米機的歷史更悠久,估計建造年代約有百年以上,至今仍然可以有效運轉。
現在的輾米廠已經歇業了,現在改以成為吸引遊客的生活博物館。
目前主推遊客「碾米體驗」活動來延續碾米廠生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